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读者传媒

股票代码:603999

出版成果 | 从典籍中寻找凉州“书城不夜”的辉煌 ——甘肃民族出版社《武威耆旧传注译》出版发行

2024-08-04 11:40

微信图片_20240806113913

(清)潘挹奎  著   

赵大泰  王丽霞  注译

甘肃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5421-6288-5

定价:58元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武郡之咽喉”之称。凉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清朝年间,置凉州府,治所武威县,下辖武威、古浪、镇番(今民勤)、平番(今永登)、永昌等五县及庄浪茶马厅。清代武威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考中进士者就有41人。目前武威文庙尚保存有清人所书“书城不夜”的珍贵匾额,便是鲜明的印证。

在武威县众多的进士及其著作中,潘挹奎及其《武威耆旧传》堪称“奇人奇书”。潘挹奎(1784—1830),字太冲,号石生,一号凫波。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曾任吏部考功司主事,道光九年(1830)病逝于北京,英年早逝,年仅46岁。潘挹奎才华横溢,交游广泛,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在河西、陇东声名远扬。因其多髯,人称“潘髯”。在京为官期间,对来京的河西学子接待用心、照拂有加,人称“潘歇家”。其著作有《通鉴论》《燕京杂咏》《武威耆旧传》等。

《武威耆旧传》署名为“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吏部考功主事潘挹奎撰”,成书于道光五年(1826)。其书共四卷,38篇文章,从《李少保传》到《家四学博传》,是清朝时武威的38位杰出人物的专记。这些人物学业优异,金榜题名后,或外出为官造福百姓,或主讲书院培育人才,或研究学术著书立说,为官则兼济天下,为师则教化乡里,为学则流芳百世。

历史上,在文风昌隆的地区多有为乡贤辑书立传的传统。这些文集和专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当地的文脉,滋养着当地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标杆,维护着传统的社会秩序。

《武威耆旧传》中的文章兼顾传记与地方风物地理的描述,作者潘挹奎多年在京为官,交友广泛,眼界与见识更非常人可比,因而,这本书对研究清代武威历史、社会、科举教育、自然地理和清代的乡党关系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潘挹奎去世后,同乡进士、学术大家张澍将该书刊印传世,并撰写了序言。同乡进士李于锴在《潘挹奎传》中写道:“挹奎既以文学知名,久居京师不得调,益淬厉为诗、古文以自娱,而尤留意乡邦文献。尝所著述刊行者,《武威耆旧传》四卷。武威自乾、嘉以降,彬彬多文学士矣,然无有捃桑梓旧闻、勒成一家者,辑录少,传信难也。或家牒私录,秘不示人,中更兵燹,沉失无可踪迹;或其人本有声绩,隐见史册,询其孙曾,乃不识何代人;或高躅绝轨,遗世独立,人轻东家丘,轻相訾鳌。非挹奎仁心为质,一一掇拾而曝著之,草亡木卒,其何幸焉!”意思就是武威人才济济,但事迹往往不为人所知,《武威耆旧传》为耆旧儒士立传,真是一件幸事。《甘肃人物志》中写道:“挹奎以武威志久失修,恐文献无征,著《武威耆旧传》,质茂淳雅,有古作者之风。”另外,《武威耆旧传》为传记文学作品,传记是搭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好的传记作品既根植于纯文学的传统,又具有史学的价值。传记作家将人与事写入历史,为后人更加深刻而具象地理解过去、触摸真实提供可能。正如《武威耆旧传注译》作者赵大泰老师所述,潘挹奎对清代耆旧名儒的系统记述,开创了清代武威文人作传的风气与传统,使得清代武威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与发扬,而不致随时间的流逝湮没。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传的。

也鉴于此,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凉州文化研究院赵大泰、王丽霞点校、注释、翻译的《武威耆旧传注译》。在书中,作者不仅对《武威耆旧传》进行了详细的注译,而且搜集了其他有助于了解潘挹奎的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翔实的研究武威和凉州文化的史料。凉州文化正是在潘挹奎、张澍、李于锴这样的前辈大师和赵大泰、王丽霞这样的后世学者的薪火相传中日渐博大精深而璀璨夺目的。


来源 | 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