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陇原 全民阅读 | 读者出版社开展《大豆谣》读书分享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丰富广大读者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书香陇原”建设,读者出版社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特别制定“书香陇原”读书分享活动,切实贯彻落实全民阅读,引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常态化、广覆盖的社会文化活动。2月10日,读者出版社举办了《大豆谣》读书分享会,读者出版社编辑共同阅读《大豆谣》一书并分享心得感悟。
读者出版社总编辑王先孟分享阅读感受:
读者好书,引领阅读。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读者出版社王先孟。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由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大豆谣》。
《大豆谣》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罗力立在监狱中经历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罗力立是谁呢?她是时任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的女儿。1940年6月,罗云鹏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一同被捕的还有罗云鹏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仅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小力立就此开始了她长达六年多的监狱生涯,《大豆谣》就是艰苦监狱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豆谣》这本书中,既有父亲罗云鹏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又有母亲樊桂英隐忍负重的高贵品格;既有王洛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有小力立几十年来对信念的坚守。王洛宾写给罗力立的《大豆谣》,充满了对反动势力的控诉和鞭挞、对美好未来的纯真向往和对后来人的激励。读这本书,重温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可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来之不易。
2021年3月,兰州市举办了儿童剧《大豆谣》首演暨兰州市中小学生观演活动。2021年9月1日,兰州市中小学开学首堂课就是同看、同唱《大豆谣》,全市1600多所学校的46万多名中小学生,感悟红色历史,感受艺术魅力,由回忆录改编的儿童剧《大豆谣》,成为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范例。
欢迎各位中小学生朋友阅读《大豆谣》!
1940年6月,中共甘肃省工委副书记罗云鹏因叛徒出卖被捕,他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仅八个月的女儿罗力立一同被抓进国民党兰州沙沟监狱。监狱里生活环境恶劣,小力立在里面生活了六年多,严重缺乏营养,看起来比一般同龄儿童瘦小许多,是一个“小萝卜头”。有一天,她捡到一粒大豆,激动不已,吃了便说大豆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同在狱中的音乐家王洛宾深受触动,为狱友小力立写下催人泪下的《大豆谣》,歌中唱道:“小力立,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以此鼓励小力立不要放弃希望与理想,未来一定要建设心中的美好家园。六年之后,罗云鹏被害。罗力立七岁时和母亲出狱,被称为“活着的小萝卜头”。后来,罗力立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重新讲述这段红色记忆,带领读者重温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艰苦历程。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和着血泪的文字,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革命赞歌,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读者在体会人间大爱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信仰的洗礼。
著名作家梁晓声为《大豆谣》作序
《伟大历史中的童音回响》
文 | 梁晓声
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伟大之史。
在我看来,罗力立的《大豆谣》,是那伟大历史中的童音回响。
罗力立老大姐的父亲罗云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的早期干部,1940年被捕,1946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罗云鹏被捕后,他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才八个月的女儿,也被敌人关入了牢房。他的女儿罗力立,便是《大豆谣》的作者。从此,她也同父母一样,经历了六年的牢狱生活。
她肯定是中国近代以来年龄最小的囚徒。
她是侥幸活下来的“小萝卜头”。
迄今为止,我已为多部书写过序了,《大豆谣》是这些书中最薄的一本。我却觉得它实在太沉,太有分量了,同时也觉得我的笔很沉。感想甚多,竟不知该从哪一点写起。
我出生在哈尔滨。罗云鹏烈士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我下乡前去过巴彦县,当年那是黑龙江江边的一个小县城。革命老人王定国是谢觉哉的夫人,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的延安“五老”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是罗云鹏与樊桂英婚姻介绍人的王定国老人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我那时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与王定国老人多有接触。那时的王洛宾先生曾在北京住过,是我心怀敬意拜访过的人物。
按理说,有以上种种关系存在,我写起序来应该更顺畅一些。但恰恰相反,我觉得我的笔写不出字来了似的。
我认为《大豆谣》是一部革命回忆录。虽然它是那么的薄,我还是宁愿用“部”来谈论它。革命回忆录我读过的也不少了,七十余岁的我,却第一次读到以一个六岁孩子的视角所写的革命回忆录!
虽然它很薄,却无疑是所有革命回忆录中很不寻常的一部,独一无二的一部。我认为它是中国所有革命回忆录中的珍品,因为它的独一无二,因为一个六岁女孩的视角。
书中多处文字震撼了我。
我读过的许多书中,都写到了饥饿给人留下的印象。但第八章,也就是《人间美食的诱惑》一章,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囚徒”想要再吃到一片小小的饼干而终不可得的回忆,使我万分愀然。饥饿是一回事,“囚徒”的饥饿是另一回事,一个还不到六岁的“小女囚徒”的饥饿,使那一章回忆的每一个细节、每一行字都真实若见,过目难忘。
难友们的死,我见得不少了。事实上我的的确确多次做了死者唯一的送葬人。难友被折磨死后,家属是无法见到的,也不许其他难友送葬,只有我是“特许”的。记得母亲在我臂上缠一块黑布,我便跟着抬尸体的看守从监狱后面出去,一直朝山坡那边走着。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没有葬仪,更没有哀乐,只有我——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怀着一颗虔诚的童心,肩负着父辈的重托,护送着革命志士的亡灵。我代表狱中难友向死者深深地鞠躬,做最后的告别……
默读如上文字,我眼前油然而现的画面,是那种色彩灰沉的、令人心情忧伤不已的油画,并且蓦然地,画中那小女孩浑身散发出小天使般的明亮四射的圣光!
我想,在近代以来,在全世界,那样的情形,有也不会太多的。
《大豆谣》这本儿童视角的“小囚徒”实记性的、革命品质的回忆录,文风却又并非多么的绝望;恰恰相反,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乃因为,朝夕与小女孩相处的,影响她幼小心灵的,是她的爸爸妈妈以及爸爸妈妈的狱友们——他们全都是对党、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视死如归的,虽死犹荣的,相信革命必定会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
他们是她之精神的伟大的守护者。
所以她在狱中有时也唱歌,也跳舞,像所有孩子一样,也向往着她人生美好的将来。
除了王洛宾这位可敬可爱的狱中大朋友,《大豆谣》还记录了另外一些同样可敬可爱的人,如农民席维翰,父亲的革命同志林叔叔、赵伯和赵大娘,老红军王昌明王伯伯,狱中的启蒙恩师郭仪郭老师,“大朋友”胡润宝,有诗才的王姨……他们中,有人是坚贞的共产党员,有人是思想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幸有罗力立将他们深情地写在回忆录中,使他们的事迹成为宏大的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我觉得,《大豆谣》值得一切年龄的人来读,特别值得今天的青少年来读。凡读过的人,必会像我一样,更加明白曾经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些怎样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革命为什么必然会成功。
《大豆谣》感动了我,也将感动更多更多的读者!
2022年3月12日 北京
来源 | 读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