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读者》(校园版)2022年第9期
摘要:或许是终于坚持着走出了那个必须要死记硬背的阶段,我不再纠结于自己的“笨”和记忆力不好。但在本期杂志的选稿阶段,读到那篇《若是能重来,我希望自己笨一点》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背乘法口诀的秋天。
如果你也是个“笨小孩”
2022年第9期
本期责编:王萌
从小我就是一个反应比较慢,记忆力也不太好的孩子。
读书时别人能快速消化、记在脑子里的东西,对我来说却“难于上青天”。
记得小学二年级背乘法口诀的时候,好朋友用了半个小时就能流利背下来的内容,我整整背了一个双休日。后来连妈妈也看不下去了,总喊着让我休息休息、换换脑子再继续。那两天客厅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还有自己蜗牛般的记忆速度,我到现在都记得。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脑子“不太好使”。
后来,在准备学校组织的一次古诗词背诵比赛时,我的这个发现再次得到了证实。具体来讲,就是好朋友十几分钟能背下来的一首诗,我翻来覆去要背很久。
现在来看,产生这种鲜明对比的原因很好理解,不过是智商普通的我凑巧遇上了一个智力超群的好朋友。因为后来她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接着成为中考状元,再往后,在北京大学完成硕博连读。
但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挫败感满满。单说写暑假作业这件事,同样都是在写作业,她能快速写完去看电视,我却掉进数学的“黑洞”里再也出不来。我总是得很努力,才能勉强跟上她的脚步。
不过,正是因为那段一起成长的时光,我才得以养成时刻努力的习惯。
直到有一天,慢热的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很多时候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又或许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个阶段要死记硬背,第二个阶段靠理解记忆,接着就进入自主发挥的阶段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在很多事情上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和自信,比如写作文,在大量阅读直至那些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写作素材之后,文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写出来;比如做简答题,掌握了一些套路之后,就发现它们回答起来没有那么难。
或许是终于坚持着走出了那个必须要死记硬背的阶段,我不再纠结于自己的“笨”和记忆力不好。毕竟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总揪着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不放,还以此打击自己,那真的是“永无翻身之日”了。
后来,我读了文科,大部分知识靠理解,小部分知识靠记忆。好朋友读了理科,更看重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尤其在读了自己相对比较擅长的专业后,智商对一个人的影响似乎不那么大了。
但在本期杂志的选稿阶段,读到那篇《若是能重来,我希望自己笨一点》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背乘法口诀的秋天。其实我特别羡慕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可以轻松考出好成绩而不用费很大力气,而“不那么聪明”的我,从上小学开始直到现在,几乎没有过轻轻松松就能学得很好的体会,只能像一只蜗牛一样,一点一点慢慢地往前爬。但如果自己真的有机会做一个很聪明的小孩,是不是又会想变得“不那么聪明”呢?
所以,聪明有聪明的方法,“笨”有“笨”的方法,如果你也是个“笨小孩”,也许你走得比别人慢,但你一定也能走很远。
来源 | 《读者》(校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