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2年第12期 | 未雨绸缪的教育
2022年第12期《读者》杂志即将上市!
在人生跋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愿你在阅读中看淡心境,跨越不平,不负岁月流年。
《情比岁月长》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2年第12期文 / 唐宝民 图 /郎静山
20世纪70年代末,作家冯骥才被借调到出版社修改小说,住在出版社办公楼的后楼。当时,后楼住了好几位从全国各地借调来的作家,朱春雨就是其中一位。 很多年过去,几次搬家,好多物品都被冯骥才处理掉了,有一张写着“大冯的早餐”的旧稿纸他却一直保存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借调期间,朱春雨有幸参加一次晚宴。晚宴上的猪排很好吃,他就留了一块用纸包好,带回住处给冯骥才。回去后,发现冯骥才已经睡着了,他就把猪排放到桌子上,并在一张稿纸上写下“大冯的早餐”一行字。第二天早上,冯骥才起床后看到猪排和稿纸,心中十分感动。 朱春雨已于2004年去世,但冯骥才一直对他念念不忘:“那块猪排被我吃进肚子里了,这张写着朋友情意的、带着油迹的纸被我夹在本子里,看来人的情意有时比生命更长久。” 还有一个温暖的细节,同样被冯骥才记在心中。1979年冬天,冯骥才得了一场大病,一个年轻人来探望。“一天,一个小伙子爬上我的阁楼,肩上扛着一个西瓜,脑袋冒着汗。他说:‘我是《北京文学》的编辑,我们领导听说你病了,派我来看你,我想总得带点什么呀,就在车站买了个西瓜。’” 这个编辑,后来成了作家,就是刘恒。多年后,冯骥才在书中写道:“这个感动我的细节大概刘恒早忘了,但我一直记着。”
《我的“黄昏”哲学》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2年第12期文 / 王蒙 图 / upsplash
人老了之后,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自己的专业,二是要有自己的朋友,三是要有自己的爱好。 人生最缺的是什么?是时间、经验、学问和纯净的心情。人老以后,这方面的“本钱”便多起来了。 老年是和解的年纪,与命运,与历史的规律,与天道、宇宙、自然、人类文明的和解。他的遗憾与愤懑应该是清醒的,而不是盲目的。他可能仍然无法理解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阴差阳错,然而,他毕竟多了一些自省、悔悟、自责。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老人变得更可爱、更智慧、更阳光、更哲学。 我们常常讲不服老,该不服的就不服,例如人老了一样能够或更有条件学习,不能因一个自命的“老”字就“不学无术”。该服的就一定要服,我年轻时扛过二百斤的麻袋,现在扛不动了,我并没有什么不安。 现在,我可以,也乐于过更健康的生活。
《未雨绸缪的教育》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2年第12期文 / 尤今 图 / [韩]李久泰
阿栋的岳父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阿栋决定让四岁的独生女薇薇和成人一起守灵。然而,妻子阿玉反对。 “薇薇和她公公的感情特别好,看到灵柩,她肯定会受不了的。” 阿栋的母亲也说:“薇薇这么小,为什么要让她接触人生的阴暗面呢?她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你就带她去这种充满眼泪和悲伤的地方,这对她的成长可能有负面影响。” 阿栋耐心地解释:“薇薇和她公公如此亲近,公公突然消失了,我们应该给她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不应低估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薇薇虽然年幼,但是,我们也得明确地让她知道,死亡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许多时候,成人刻意的隐瞒,反而会造成孩子无谓的恐惧。” 在灵柩旁,阿栋如此告诉薇薇:“死亡,是永久性的搬家,公公是搬到天上去陪婆婆了,所以,葬礼过后,便不能和我们见面了。大家流泪,是因为舍不得公公,然而,很多年之后,我们会和他在天上重逢。” 在灵堂里,懂事的薇薇对着棺木里的公公挥手说道:“公公,再见!” 我去吊唁,阿栋对我说:“岁月无情,长辈们或迟或早都会逝去,我和阿玉也难以避免,所以,我必须及早训练薇薇以平常心来看待死亡,这样一来,她便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抑郁终生了。” 睿智的阿栋给孩子进行的是未雨绸缪的教育。
《1939年的一个下午》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2年第12期文 / [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 / 潘其扬 肖水 图 / upsplash
这是一个我反复讲给4岁女儿听的故事。她从中有所收获,一次又一次地要我讲给她听。 到她上床睡觉的时候了,她说:“爸爸,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爬进那块石头的事吧。” 她把身边的一圈被子抱紧,仿佛它们是可控的云。她又将拇指含在嘴里,用好奇的蓝眼睛看着我。 “有一次,当我还是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雷尼尔山野餐。我们开着一辆旧车去那里,途中看见一只鹿站在路中间。 “我们来到一片草地,树木的阴影下有积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也有雪。 “草地上生长着野花,很美。草地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圆形岩石。我走到岩石前,发现岩石中央有一个洞,就往里面看,那里像一个小房间一样,空空的。 “我爬进岩石,坐在那里凝视着蓝天和野花。我非常喜欢那块石头,假装那是一栋房子,整个下午我都在石头里面玩。 “我捡了一些较小的石块,把它们放进大石头里。我假装较小的石块是炉子、家具和其他东西,然后我把野花当作食材,做了一顿饭。”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然后她抬起头,用深邃的蓝眼睛看着我,把我看作那个在石头里玩耍的孩子——假装野花是汉堡包,然后在由岩石充当的小火炉上做饭。 她永远听不厌这个故事。她已经听了三四十遍了,却总想再听一遍。 这对她来说很重要。 我认为她是用这个故事作为一种哥伦布式的契机,去探索她父亲的童年。那时,我和现在的她是同龄人。
《君子人格》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2年第12期文 / 蓝玲 图 / upsplash
“君子”最初指统治阶级贵族士大夫,自孔子始,君子的含义从社会身份地位转变为儒家人格特质。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五个维度: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 “智仁勇”代表君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描述了一个人明智、自主、理性并能果敢行动的特质。 “恭而有礼”代表君子与世俗人伦和社会规范的相处方式,描述了一个人对世俗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保持恭敬谦逊、戒慎诚信的特质。 “喻义怀德”代表君子对超然世外、抽象道义的追求,描述了一个人明白自己应做之事、保持自己固有之善的特质。 “有所不为”代表君子持有的行为边界意识,描述了一个人对世界存有敬畏之心,对自身限度有清醒觉知,了解并坚守行为底线、不越界的特质。 “持己无争”代表君子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着眼点,描述了一个人向内探求,面对和解决问题时从自己的角度去改变现状,不与人争胜的特质。 在儒家文化中,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君子会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原因在于君子“克己”、君子贵“诚”。 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君子人格水平较高的人,更能在生活中控制自我、抵制诱惑、保护有价值的目标,从而使自己的外在行为与内心中的真实自我保持一致,因此具有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 我们热衷于追逐、模仿生活中的各种虚假人设,但你是否想起过磊落如松、温润如玉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