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读者传媒

股票代码:603999

40年,我们一起走过 ——《读者》插图大型线上文献展 张葆冬 卷

2021-09-03 09:50

1

《读者》……读者……

张葆冬

客居他乡,有新相识的人总会问一声你哪里人?知我来自甘肃兰州,对方往往会跟一句,噢,你们兰州拉面很有名。有时我会主动介绍,知道《读者》吗?也是我们兰州的。在座的几乎同声附和,当然知道,从小就喜欢看《读者》……

是的,《读者》作为我们兰州,或者我们甘肃的一张名片,应该是烫了金的。《读者》发行量之大,阅读者之多,估计在全球范围内也难有另一种书刊能与之相比。甘肃人也为家乡有这样一本能拿得出手的刊物,甚感自豪和骄傲!

而更让我自豪和骄傲的是,我曾是《读者》的插图作者,为《读者》创作过好几年的插图。

其实,在成为《读者》的插图作者之前,我早已是《读者》的忠实读者了。《读者》对我的吸引不仅仅是她隽永的文字,还有精美的插图。我清楚地记得《读者》的第一次约稿,美编对插图质量的要求很高,要求作者熟悉《读者》的版式风格和插图的审美意味……几易其稿,终于印刷出刊,手捧新一期有自己亲绘插图的《读者》(当时刊名《读者文摘》),和以前只做读者的感觉完全不同,这让我激动了许久!

此后,为《读者》配画插图,成为我教学之余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新完成的插图稿送达编辑部等候这一期刊物的出版,成了我生活中美好的期待。

有时出差造访外地,见到有自己插图的《读者》,更会让人有种不一样的亲切。

说两件小事。

有一年我在杭州学习,妹妹出差来上海,我特去陪她,其间一起去她朋友家做客,妹妹见茶几上扔着一本《读者》,随手翻看,里面配有我的插图,便不失时机给她朋友炫耀,让这位长相还算不错的上海女孩很是惊讶,也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另一次是我出囯途经香港转机,候机时去一书店闲逛,架上有一本香港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读者〉现象》,方开本褐色封面的书籍吸引了我,打开翻看,翻到了一张我的插图,随购一本。这本书让我在机场打发了无聊的时间,也随我在国外周游了一圈。等回国后打开行李箱却再没能看到,可能是行前匆忙间忘了装箱,这让我很遗憾!

1992年,杂志社在兰州举办了首期《读者》插图艺术展,开幕式由当时的杂志主编郑元绪先生主持,我们在兰州的十一位作者参加了展览……而今,一起参展的李宝峰、董兆恵二位先生都已离世,借此致上深深的哀思!

2001年,因工作调动我离开兰州到了厦门,与《读者》编辑部的联系少了,但与《读者》的情分和对《读者》的爱恋一点也没减少。厦门街头的报刊亭可能与其他城市的一样,只要新一期《读者》发行,都会用夹子夹上一本挂在报刊亭最醒目的地方,有些报刊亭还会附上一张“新《读者》已到”的标条。报刊亭的台子上摆满了新到的各类报刊,而厚厚一摞《读者》整齐地摆放在前台,静候着我等“粉丝”们的相继爱拥。

去年年底,一直未曾谋面的《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社长任伟先生与我互加微信。他说为纪念《读者》创刊四十周年杂志社要成立插图艺术馆,且要收藏我们早期为《读者》创作的插图原稿并集出版。由于我多次搬家,原稿大多丢失了,只好新画几张延时奉上。时隔二十多年,杂志社还没忘记我们这些《读者》曾经的老朋友,很是感动!

插图,源自原文,与文字相辅相成,又努力自我延伸。插图还应有其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形象化的艺术魅力提升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兴趣。那些年为《读者》创作插图,对我学画是极好的锻练,感谢《读者》。

前几年在手机社交平台上点开一个介绍《读者》创始人胡亚权先生的链接。读完文章我在留言栏里写了一段话,以此作为拙文的结尾……我曾是《读者》的插图作者,同时也一直是《读者》的忠实读者。闲暇时翻翻《读者》,能感受到家乡故土的温热,也仿佛与杂志社的老朋友们一起交流,一块闲扯。

2021年立秋时节于厦门闻风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张葆冬

   1958年出生于兰州,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及中国国家画院进修。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