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们一起走过 ——《读者》插图大型线上文献展 戴晓明 卷
我与《读者》
戴晓明
《读者》今年40岁了。在其40年的征程中,我陪伴了她而立之年前后的10年,曾为其画了将近400幅插图。
说起为《读者》绘制插图,实在是缘起偶然:2004年,我女儿升入初中预备班,她的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在孩子们入学后不久就要求他们订阅《读者》,说阅读这本杂志会对他们的写作很有帮助。于是《读者》杂志就开始出现在我家的信箱里。我也是个阅读爱好者,每次拿到杂志总是先睹为快,当然,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是插图。我忽然发现插图作者中有好几位我非常熟悉的上海画友,不由得手痒起来。我对女儿说:“我试试给《读者》投稿好吗?说不定我也能在《读者》上发表插图呢!”女儿将信将疑。于是,我整理了几幅自己刚画完不久的《新版世界五千年》的插图打印稿,寄给了当时《读者》的美术编辑任伟老师,并附信说了想为《读者》画插图的愿望。信寄出没多久,我就接到了任伟老师从兰州打来的电话,欢迎我加入《读者》的插图作者团队。接着,我又接到了李艳凌老师的约稿电话和电子邮件。于是,我开始了与《读者》的合作。记得我为《读者》画的第一幅插图发表于2005年5月某期,内容是帕格尼尼在拉小提琴,画面充满动感。由于那时我刚为《新版世界五千年》画了几十幅钢笔画插图,所以钢笔画形式也延续到了我早期为《读者》绘制的插图中。以后的几年间,我以每期两幅的频率在《读者》上发表插图。这些插图在杂志上的出现也让我女儿在班级同学中火了一把。有一次,我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一文配题图,文中主人公幼年的形象我参考了女儿的婴儿照,女儿放学回家兴奋地告诉我,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都好感动哦……
就这样,从2005年春节以后开始,每月的9日和20日左右,我都尽力地挤出时间创作《读者》的约稿,并且每次都要用上三四天认真构思完成插图,这差不多成了我的一项生活内容。插图的风格也逐渐从单纯的钢笔素描,过渡到钢笔与水墨并举,有时还换换口味,来几幅单线白描。在2005年到2016年的10年间,我在《读者》这个平台上,既磨砺了技艺,也展示了自己。回顾这将近400幅插图,其中的四分之一我现在觉得还算可以看看,就应《读者》杂志之邀,挑选了部分,做了一个专辑,一来为不惑之年的《读者》庆生,二来也对自己的这段艺术创作历程做一个回顾——祝《读者》40岁生日快乐!
戴晓明,毕业于上海市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和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