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好书 | 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扶贫进行时》——这片天空被映成了红色
摘要: 读点好书 | 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扶贫进行时》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097-8
定价:58.00元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永昌县是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分布在东寨镇等7个乡镇的38个村庄。
东寨镇的藜麦是2016年通过招商引入种植的。藜麦在整个生长期只需要浇一次水,人工和生产资料投入少,但经济效益远高于小麦、玉米。
种植藜麦的农民每亩地可以增收1000到1500元,是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好产业。
于是,永昌县流转新二坝村农民土地4800亩,建成藜麦种植示范基地。没想到这个成熟时由绿转红的农作物,首先带动了永昌的旅游产业。
祁连山前,红海一片,群雀如波,煞是壮观。
在藜麦加工厂,50多位当地农民在这里就业,其中就有给公司流转土地后又在藜麦加工厂打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们都已经脱贫。
永昌是最早引进藜麦种植,却不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藜麦种植规模目前名列甘肃省第一。
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市管辖,4镇5乡共有2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1.7%。
天祝县的大面积藜麦还没有到成熟的时间,成熟时它们也会变红,那时,也许这片天空都会被它映成红色。
优质藜麦在市场上一公斤价格在120到160元之间,这就决定了它一定会被做强做大。2018年,甘肃省筹措100亿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为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目的就是促使每个贫困县给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一个以上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精准扶贫、脱贫的进度。
60岁的邓粉梅一个人独户居住在一条深沟的山湾,家里不通公路。她是庆阳市庆城县蔡口集乡周家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在银川市打工,曾经接她去一起生活,但孙子上幼儿园一年15000元的报名费,直接把她吓了回来。
现在政府在尽一切力量帮扶她。然而,为她一个人硬化一条路,怎么说都不划算。但看到她的生活,帮扶干部心里疼痛,就计划把她搬到新农村去。
他们牵线把她现在没能力种植的40多亩土地流转给种草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获得的收入也会帮助她早一天脱贫。
流转邓粉梅土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85户农民,其中23户是贫困户,主要种植苜蓿。
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一次种植可以收割8年。
国瑞草业在邓粉梅的土地上种苜蓿,以后的收割、运输都是合作社的事。按照这种方式,国瑞草业合作社和农民签订协议种草1.7万亩,农民每亩收益预计在1300元左右。
冉海云是临夏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神韵砖雕厂一年能挣五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砖雕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作坊式的生产。毛兴文退休后因为个人爱好于13年前成立了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把砖雕做成了产业。
在他的公司里,像冉海云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户。由于工作稳定,收入高,2014年就有15个员工全家实现了脱贫,其余8户2018年也已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这些全是工人的汽车、摩托车,”毛兴文在宽大的车库转身指着车辆说,“很多工人还在市里买了楼房。”
谢谢,善良的人;
谢谢,帮助贫困户的每一个人!
能开到邓粉梅地里的三台拖拉机不到一小时就把地种好了。这也告诉人们农业产业化根本就不是靠锼头、锄头、铁锨、背篼、个人力气实现的。农业机械半小时完成的作业,邓粉梅一个人即使体力好至少也要劳累大半天,何况她已经60岁了。好在她现在可以坐在家里拿合作社给的分红。
冉海云是临夏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神韵砖雕厂一年能挣五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砖雕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作坊式的生产。毛兴文退休后因为个人爱好于13年前成立了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把砖雕做成了产业。
在他的公司里,像冉海云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户。由于工作稳定,收入高,2014年就有15个员工全家实现了脱贫,其余8户2018年也已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这些全是工人的汽车、摩托车,”毛兴文在宽大的车库转身指着车辆说,“很多工人还在市里买了楼房。”
谢谢,善良的人;
谢谢,帮助贫困户的每一个人!
2014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官鹅沟大景区,位于宕昌县。景区瀑布数座,有高山湖泊、古柏奇树、珍稀野生动物、溪流巨石。
岳藏甫村就在景区内,全村147户人家里面有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96户。
岳藏甫村经济落后,但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搭乘官鹅沟创建5A级旅游大景区的顺风车开展生态扶贫,乡上认为是个天赐的良机。
在“公司+生态旅游+贫困户”的范式里,农民以闲置房屋、土地流转作为资金入股,再到公司就业,开展一系列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活动,直接使贫困户受益达到134户432人,彰显了生态扶贫的广度和力度。
事实上,依靠生态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在甘肃省是一个处处闻之、处处见之的普遍现象。它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的一件利器。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拥有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质地貌。
它构成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在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展现出的能量,已经使其成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必要条件。
尕海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是我国少见的集高原湿地、高原草甸等三重功能形态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尕海的美丽就像藏族少女纯洁的眼睛、面向太阳的宝石,它放出最璀璨光芒的时间,正是它在精准扶贫伟大实践中显示出不可替代作用的日子。
尕海和周围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全国大量的游客,借此把没有定居点的藏族游牧民安置定居在这条旅游黄金大道上,实现帮扶他们脱贫的目标。
2018年9月的一个中午,66岁的卓玛草正在打扫着自家的客房。客房有12个床位,干净整洁,墙壁和地面都是木头装潢。它是专为来尕海的游客提供住宿的。
客房收费一晚上二三十元、五十元不等,任游客随便给。
即使这样低的收费,2017 年6个月他家也收入了3000 多元,加上儿子在牦牛养殖合作社的更高的收入,他家已经脱贫并且直奔小康。
谁会想到,15年前他们还是居无定所的游牧人家,3年前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现在已经接近小康。
和贡保加在同一条街道的一位已经脱贫的藏族妇女,家里经营的则是时尚生活的标志——咖啡馆。
想一想,十几年前,她家也是游牧人家。茫茫草原,天高地广,挤奶、拾牛粪、打酥油、接羔。咖啡?那时她恐怕听都没有听过吧?
尕秀村现有391户人家,村上以打造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个村级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生态畜牧业与文化旅游业、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2017 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帮扶全村82户贫困户脱贫66户,2018年再脱贫13户,剩下3户也在2019年实现脱贫。
在距离尕海更近的秀哇村,放牛的次智加木措是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的280亩牧场在尕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列禁牧之后,保护区以一亩草场100元的价格补偿他。
仅此一项他一年就收入28000元,加上另外300亩草场自己放牧的收入,因此一举脱贫。
“我放牧还挣不到28000元钱,”次智加木措说,“现在一年收入确实很好。”
看到听到这些,由不得你会感慨:尕海啊尕海,你用千古的美丽助力生态扶贫,脱贫的牧人也用对你格外的呵护表达着感激,以此做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
利用生态保护开展精准扶贫是甘肃省的共识,它具体到对某一个生态区、点的认知,然后利用、发掘、扩展和宣传,把其中吸引人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开发生态旅游,游人多了,贫困户能不受益吗?
不建厂房不盖楼,绿水青山招人游。茶饭住宿给你用,合理收费客多留。
事实上,旅游景区都是以优美的生态做基础支撑的,依靠旅游景区精准扶贫实质就是仰仗生态环境。
甘肃是中国唯一拥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个气候带的省份,地貌特征最全、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扶贫俨然就是把未曾示人的天生丽质展现出来,附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都发出光芒、释放能量、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吴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