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读者传媒

股票代码:603999

不忘嘱托 加快谱写富民兴陇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一周年(下)

2020-08-27 22:06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作者: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摘要:炎热渐渐褪去,夜也渐渐拉长。古老深厚、朴实沉静的莫高窟在秋日里散发出静谧出尘的意味,纯净且悠然。

炎热渐渐褪去,夜也渐渐拉长。古老深厚、朴实沉静的莫高窟在秋日里散发出静谧出尘的意味,纯净且悠然。

九层楼前,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带着期待来到这里。窟外,人们在参观中切身感受到了敦煌石窟的精美绝伦和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窟内,莫高窟的守护者们齐心协力,默默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国之瑰宝。

新起点上再出发

一年前的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他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深情的牵挂和殷切的希望,陇原儿女始终铭刻于心。一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2600万陇原儿女,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提升文化传承弘扬水平,文化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日前,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研究中心整合了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敦煌文物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建设甘肃省最高水平、国际化程度最广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基地,引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为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奠定坚实研究基础。

微信图片_20200827192637

“我们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还选派专家赴印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考察访问,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达成合作意向。”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

“让传统文化回到人们身边”。去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利用抖音、快手、全民K歌等平台,上线了“这就是敦煌”系列课程、“敦煌文化传诵人”等产品,“线上有敦煌”微信小程序也及时上线。一系列贴地气、聚人气的产品,承载着敦煌文化,用新颖有趣的形式、直观的体验,一波操作“圈粉”了很多年轻人。

长城精神筑心中

在嘉峪关关城检票入口,景区工作人员们穿着古色古香的传统服饰工作,在沧桑巍峨的关城映衬下,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古代雄关。“我们改进了游客接待方式,将服饰、礼仪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景区服务中,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嘉峪关关城景区开发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娟说。

数据显示,2019年,嘉峪关关城景区及所辖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景区共接待游客175.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0%。与此同时,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从单纯的“打卡”转移到了长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上。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嘉峪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习近平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一年来,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深刻在了每一位长城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者的心中。他们对自我的定位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事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人员既是文物的守护者、保卫者,更是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他们以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责任和使命,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一年来,在嘉峪关市的长城文化研究领域,《长城历史文化读本》《嘉峪关特色文化》《嘉峪关文化丛书》《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辑录》等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继出炉。嘉峪关市文旅局副局长李进贤介绍,嘉峪关市正在积极谋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嘉峪关还精心谋划了“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遗产监测中心监测系统工程”“长城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工程”“文化实景演出”“嘉峪关文化主题活动”等10个板块,50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90.1亿元。

讲好西路军故事

走进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苍松翠柏,天高云淡,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

去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80多年前,西路军转战河西、奋勇作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在纪念馆内,习近平详细了解当年战斗历史和感人事迹。他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这一年间,讲解员王丽霞的工作可要比过去要忙的多,她不仅要为前来纪念馆参观的单位团体和游客讲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军区、各企事业单位去宣讲西路军故事,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天要讲上五场。

“去年8月20日至今,纪念馆共接待游客72万多人次。仅今年6月以来,纪念馆就接待游客达25.2万人次,近期外省游客明显增多。”纪念馆馆长朱德忠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00827192641

摄影:李霞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把红西路军的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朱德忠介绍,今年疫情期间,纪念馆在线上为学生讲述红西路军的故事,还开通了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网上VR全景纪念馆。纪念馆制作的VR全景展,清明节前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为全国首批5个VR展示烈士纪念设施之一,有52.2万人通过点击网上VR全景纪念馆链接进行了云祭扫。

高台县还组织人员,走访了甘肃、青海等地的25个县区,遍访老同志、老战士、党史工作者,征集资料,发掘了很多新的故事,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形成了《红西路军历史简明读本》。

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润强说:“张掖市采取市、县区联动的方式,全面整合市内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石窝会议纪念馆等20多个红色教学基地,开发特色精品培训线路6条,构建了以高台干部学院为主体,各级党校、红色基地相互支撑配合的立体式党性教育培训格局。”

职业教育助成才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他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他希望同学们专心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提振了这所学校广大师生的信心,也为甘肃全省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山丹培黎学校已经由“校”变“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宽阔的道路,漂亮别致的教学楼,像青年人一样,那样朝气蓬勃和意气风发。

转变,更是由表及里,对这所学校的师生们来说,总书记的讲话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总书记视察时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让我倍受鼓舞,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机电专业三年级毕业生钱莉说。

微信图片_20200827192644

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 盛学卿

新成立的培黎职业学院以全日制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今年首期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5个专业,计划招生500人。将突出国际化特色,与国外一流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中外教师互派,建立“双向”留学机制;全面融入教育部在新西兰建立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划;争取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定期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论坛、文化科技交流等活动;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课程资源,与国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训、生产基地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推广。

为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甘肃省通过优化布局,按照每市重点办好1至2所示范性中职学校、每县办好1所县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总体要求,将省属24所中职学校整合升格,新整合组建高职学院4所,全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通过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鼓励各地各校积极参与产教融合试点。

与读者一起成长

1981年4月,《读者文摘》初创刊,当年底,就拥有了7万订户。1993年,《读者》刊名改了,但坚持“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的办刊理念始终未变。《读者》编辑每半个月,要从3万多篇文章中,精选出50多篇文章,让读者通过阅读,汲取心灵的营养。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在《读者》编辑部,习近平同工作人员交流,询问选稿、编辑、审校、排版等工作流程和发行情况。在创意中心,习近平详细了解公司适应市场形势、主动优化升级的做法。习近平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微信图片_20200827192647

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 盛学卿

2020年伊始,疫情突袭,读者出版集团自觉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首次向用户免费开放2017-2020年《读者》电子杂志,覆盖线上1400万订阅用户,让读者用阅读武装自己,战胜疫情;打造以APP为基本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多类型平台,介质更为丰富多元,并逐步从单纯增加发行量的盈利模式向品牌转化模式转变。截至目前,读者微信公众号粉丝达573万,《读者》“学习强国号”订阅量超3500万,日均浏览量达130万次……

2019年,读者出版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多轮驱动,突出特色,陆续推出一批高品位、高质量、“双效”俱佳的出版物,共出版图书3765种,出版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再出发!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谆谆嘱托,寄托了对甘肃发展的殷切希望,凝聚了植根人民的大爱深情。牢记嘱托,不负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2600万陇原儿女正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决扛好底线任务,努力补齐发展短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谱写推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万鑫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