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读者传媒

股票代码:603999

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

2017-01-24 12:08 来源: 发展规划部作者: 张晶(转载)

摘要: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十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在不断释放区域发展政策红利的同时,文化产业也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未来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将蓬勃发展。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十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在不断释放区域发展政策红利的同时,文化产业也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未来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将蓬勃发展。以下为《规划》内容部分提炼:

第一章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努力开创西部发展新局面。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将创新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增强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调协同,促进有序开发。优化空间格局,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协同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永续,建设美丽西部。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天蓝、山青、水碧的秀美西部,促进国家永续发展。

——坚持开放引领,促进互利共赢。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统筹衔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边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优势互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坚持民生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更有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第二章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建设重点创新实验区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着力推进创新试验,发挥创新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稳步推进四川、西安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兰州等高教与科研资源相对密集地区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环境,推动产学研紧密融合。研究在西部选取若干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国防经济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攀(枝花)西(昌)、包头、崇左等稀土(钒钛)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选择典型资源富集地区创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试验区。支持甘肃兰(州)白(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与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合作。推动杨凌、璧山、宜宾、南充、石河子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两江新区、贵安新区、中卫、呼和浩特、延安等开展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等建设试点。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若干承接区域科技转移示范园区。

第三节培育绿色发展引领区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空间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土综合整治,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发展引领区。

优化创新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加强经济增长极等重点开发区域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西部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三江源、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等国家公园。探索打造三江源、祁连山等一批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赤水河流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经济,支持重庆、四川南充在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中先行先试。支持西安浐灞生态区探索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第四节打造内陆和沿边开放试验区

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着力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支持建设宁夏、贵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重庆两江、甘肃兰州、陕西西咸、贵州贵安、四川天府、云南滇中等国家级新区发展,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新培育若干国家级新区、临空(港)经济区,优化布局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乌鲁木齐港务区、重庆国际物流港、成都国际铁路港、毕节国际内陆港等功能区发展。有序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国—新加坡(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

第五节支持全面小康攻坚区发展

第四章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存环境较差、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困难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善支持政策,加快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等革命老区建设。统筹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全面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确保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比重继续增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整族脱贫,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福祉。积极推动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等地区加快发展。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民族自治县,由其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比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履行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力争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提升国民教育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西部地区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推进城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体育运动、艺术活动、信息化设施。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统筹做好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级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等工程。加强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继续提高重点高校西部招生比例。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向西部高校倾斜。加快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支持民族院校建设。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就业优先,在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上城市建立一批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等基本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合理调整西部地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等待遇发放标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到2020年力争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第四节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不达标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统筹设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文物维修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石窟壁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和扶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农村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制作、译制和传播能力。到2020年实现高质量广播电视户户通。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构建和完善西部地区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体育事业。

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加强和创新西部地区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社会治理结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自治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市场化办法,满足城乡群众差异化服务需求。推进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稳步扩大覆盖面。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落实消防等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第五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实施产业扶持脱贫

把精准扶贫和贫困地区开发结合起来,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精准选择产业、对接项目,实现就地脱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生产高附加值安 全农产品。加强贫困村交通道路和宽带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农村流通渠道。支持各地结合实际 探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 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先进适用技术 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 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稳步推进水电开发,探索开展水电扶贫试点。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对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以精品景区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第四节推进教育支持脱贫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完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政策,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资助政策。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探索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推进职教集团对口扶贫模式。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社区(村)、家庭共同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育。

第七节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以闽宁协作模式为样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确保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支持东西部学校、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明确定点扶贫目标任务,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督促指导中央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强化国有企业帮扶责任,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百县万村”活动、同舟工程。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支持部队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贫困地区软硬件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扶贫作用。加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第六章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健全支撑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全面创新的社会氛围,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和发展,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拓展创新领域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战略方向和前沿领域,深入推进事关全局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基础软件等攻关。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加快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引导优势产业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要载体,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聚区。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统筹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创新合作。

第二节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到西部地区建立研发分支机构。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整合创新资源,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群众科学素养。重视职业技能的创新要素作用,探索创新型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和科技人才到西部地区开展工作。选派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优秀干部到中央单位和东部发达省市挂职锻炼。通过东西部联动等机制增加西部科技创新力量,深入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援西部人才开发工程。

第三节搭建创新平台体系

加强西部地区创新平台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若干技术转移中心。加强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单独或联合设立孵化平台。发展一批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等各类集聚区错位发展,提升入园企业品质,培育核心产业链,构建网络化创新体系。建设成都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中心。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开展跨地区创新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一带一路”境外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促进优势产能和装备、技术、标准“走出去”。

第四节构建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汇聚融合,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和引导东西部地区创新合作,通过开展科技园区共建、创新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培训,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和团队开展对接合作,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科技攻关。依托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和科技伙伴计划,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外交官技术转移服务行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程度。

第五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持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和资本有效对接。加快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推动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完善双创政策环境。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促进。实施科技创业者行动,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医师基层服务创业、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业等专项行动,壮大科技创业者队伍。加快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创投”等新型孵化体系构建。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为创业者与投资机构提供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推动地方政府探索开展创业券服务,为创业者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

第七章 坚持开放引领发展

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紧密衔接、相互支撑,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支持“一带一路”重点旅游城市间增开国际航线,拓展国内段业务。完善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夯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共同发展的民意基础。

第二节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探索建立更加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扩大西部内陆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对外开放,增加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引进外资质量,有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成都市和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第三节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在沿边重点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服务改革,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其产品进出口。积极推进云南、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符合条件的沿边地区复制推广有益经验。支持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研究制定边境地区自驾车出入境管理办法。

第五节培育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地方交往等多种交流形式作用,完善西部地区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中蒙博览会、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现有国家级论坛和展会作用,优化现有论坛展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论坛和展会品牌。支持甘肃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广西办好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在“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展会。务实推进论坛实体化进程,支持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国—阿曼(杜库姆)产业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集聚区等建设。支持开展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对外文化品牌活动,扩大精品节目品牌影响力,推动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展会层次和水平。支持西部地区智库探索开展智库联盟合作。推动拓展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加快构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第九章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塑造西部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资源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条齐备、生态承载合理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第一节增强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宽领域、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向西部地区优势产业聚集。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第二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互动协作,推动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实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在西部有条件的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

第三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培育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开展云计算应用示范。支持四川、重庆、陕西、贵州、广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中外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鼓励东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园区与西部地区加强协同合作,支持发展多语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第四节引导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加快发展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数据挖掘、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会展商贸、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合作。落实西部大开发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鼓励多元资本进入旅游市场,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丝绸之路、长江沿线、大香格里拉、大年保玉则、青藏铁路沿线等旅游带,加快培育黄河文化、沙漠探险旅游带,以及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旅游目的地和武陵山、大巴山旅游区。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港建设。

第十章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厚植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一节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公路、乡村机耕道等设施建设,支持林区、垦区、特色农业基地、高产稳产饲草基地等区域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第二节优化特色农业结构布局

发挥西部地区光热水土独特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农业地区、林区山区、草原牧区产业发展方向,优化特色农业结构布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第十一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加强对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分类指导,做好区划调整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第二节加快培育重点城市群

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三大战略实施,发展壮大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有序发展,打造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第三节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健康发展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水平。以县城为重点发展小城镇,加快人口有序集聚,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依托相邻重点城市、特色优势资源、重要边境口岸与对外贸易通道等,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小城镇。

资料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万鑫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64号